Post

二极管基本原理

二极管的基本原理

二极管基本原理

二极管原理、物理结构与构造原理详解


一、二极管的基本原理

二极管是一种单向导电的半导体器件,其核心特性是允许电流从阳极(正极)流向阴极(负极),而反向几乎不导通。这一特性源于其内部的PN结结构。

1. PN结的形成
  • P型半导体:掺入三价元素(如硼),形成“空穴”多数载流子。

  • N型半导体:掺入五价元素(如磷),形成“自由电子”多数载流子。

  • 扩散与耗尽层
    当P型和N型半导体结合时:

    • 电子从N区扩散到P区,空穴从P区扩散到N区。

    • 在交界处形成耗尽层(无自由载流子),产生由N指向P的内建电场

2. 单向导电性
  • 正向偏置(阳极接正,阴极接负):

    • 外电场削弱内建电场,耗尽层变窄。

    • 多数载流子(P区空穴、N区电子)跨过耗尽层形成电流。

  • 反向偏置(阳极接负,阴极接正):

    • 外电场增强内建电场,耗尽层变宽。

    • 仅有极少数少数载流子(P区电子、N区空穴)形成微小反向电流(μA级)。

PN结工作原理


二、物理结构

二极管的核心是PN结,具体结构因类型不同有所差异:

1. 点接触型二极管
  • 结构

    • 在N型半导体表面压接金属针(如钨),通过电火花形成微小P区,构成PN结。

    • 封装于玻璃壳内,避免氧化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结电容小,适用于高频电路(如检波)。

    • 电流容量低(mA级)。

2. 面接触型二极管
  • 结构

    • P型和N型半导体通过合金法扩散法大面积结合。

    • 封装于塑料或金属壳内,引脚引出阳极和阴极。

  • 特点

    • 结面积大,允许大电流(A级),用于整流。

    • 结电容大,工作频率低。

3. 材料与封装
  • 材料

    • 硅二极管:正向压降约0.7V,耐高温,广泛用于电源电路。

    • 锗二极管:正向压降约0.3V,用于小信号检波,但温度稳定性差。

  • 封装

    • 玻璃封装(小功率)、塑料封装(TO-220等)、金属封装(大功率散热)。

三、构造原理

二极管的制造过程基于半导体掺杂技术,核心步骤如下:

1. 掺杂工艺
  • N型区:在高纯度硅中掺入磷(五价元素)。

  • P型区:在另一区域掺入硼(三价元素)。

  • PN结形成:通过高温扩散或离子注入实现P型和N型半导体的结合。

2. 电极制作
  • 阳极(P区):焊接金属引线(如铜)。

  • 阴极(N区):焊接另一引线,或直接连接封装外壳。

3. 特殊二极管结构
  • 发光二极管(LED)

    • PN结采用直接带隙材料(如GaAs、InGaN)。

    • 电子与空穴复合时以光子形式释放能量(发光)。

  • 稳压二极管(齐纳二极管)

    • 高掺杂浓度,反向击穿时电压稳定,用于过压保护。
  • 肖特基二极管

    • 金属与半导体接触形成势垒(无PN结),正向压降低(0.2V),开关速度快。

四、二极管类型与应用场景

类型特点应用场景
整流二极管大电流、低频电源整流(如1N4007)
开关二极管快速开关、低结电容数字电路、高频信号切换
发光二极管电能→光能转换指示灯、显示屏、照明
稳压二极管反向击穿电压稳定电压基准、过压保护
肖特基二极管低压降、高速开关电源、射频电路

五、关键参数与注意事项

  1. 正向压降(VFVF​):导通时阳极与阴极间的电压(硅管0.7V,锗管0.3V)。

  2. 反向击穿电压(VBRVBR​):反向偏置时发生击穿的临界电压。

  3. 最大正向电流(IFIF​):长期安全工作的电流上限。

  4. 反向恢复时间(trrtrr​):从导通到关闭的延迟时间(影响高频性能)。

注意事项

  • 避免反向电压超过VBRVBR​(稳压二极管除外)。

  • 高温会增大反向漏电流,需考虑散热设计。

This post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4.0 by the author.